Tuesday, March 31, 2009

金文泰两座组屋居民 为何对“一屋两门”说不?

Source : 《联合早报》March 30, 2009

电梯翻新计划为组屋居民带来电梯直达每层楼的便利,而许多人可能认为,要享有这样的方便,只需投票支持那么简单。

然而,新加坡有180座结构特殊的组屋,却让建屋发展局在翻新电梯时大伤脑筋,因为它们的设计使一些住户难以享有直达住家的电梯。

金文泰14街第101座组屋面向乌鲁班丹河和火车桥。一些居民因不愿舍去这样的风景,而不支持电梯翻新。(周柏荣摄)

碍于当初没有更好的方法,建屋局只能将电梯口开在两层楼梯级之间。居民出了电梯后,还得爬半层梯级才到家。30座组屋投票选择了这个设计。

不过,位于金文泰和后港的六座组屋拒绝了这样的设计。建屋局于是另思对策,后来想到在单位的阳台或前方多开一扇门直接通往电梯口,如此一来就能省却爬楼梯的麻烦。21座组屋在试验计划下以此设计展开翻新。

不过,受影响单位在翻新后有两扇门,一扇只通往电梯,另一扇只通往楼梯。居民对设计的好坏看法不一。后港四座组屋予以支持,前年底开始翻新电梯。金文泰两座组屋的支持率至今仍不足,电梯翻新工程一延再延。

“一屋两门”的创新设计,在居民眼里究竟有什么利与弊?它是带来更多方便,还是增添更多麻烦?记者走访受影响的六座组屋,了解居民有什么不同的看法。

金文泰14街第101座组屋面向乌鲁班丹河,环境清幽。一些居民喜欢从阳台眺望小桥流水的景致,呼吸新鲜空气。

有人因此担心在屋前建电梯井会破坏美景,外人也能从电梯口窥探住家。当周围组屋都已开始翻新电梯时,这里和毗邻的第103座组屋,翻新支持率一直达不到所需的75%。

前年11月,两座组屋就“一屋两门”的设计进行非正式民意调查,结果赞成率分别只达56%和65%。

该区议员迪舒沙说,当时若接着展开正式投票,两座组屋有可能因过不了关而被排在等候名单尾端。他于是要求建屋局先不要让居民投票。

眼看电梯翻新计划一延再延,居民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的。有人确实为了风景才买下单位,无法想像屋前筑起电梯井后会是什么样子。也有不少居民逐渐步入老年,担心那一两层梯级有一天会变成难以克服的障碍。

住在第103座12楼的麦曼(68岁)四年前中风,从此得靠轮椅代步。她居住的楼层目前没有电梯。由于无法自行攀上楼梯,她必须等丈夫回家才能出门。

她说:“如果电梯直达我家,女佣就能推我到楼下走走,不用老是呆在家里。”

对因中风而得靠轮椅代步的麦曼(68岁)来说,住家外的一层梯级,是难以克服的障碍。

住在第101座的陈佩浈(53岁,诊所助理)虽能了解一些邻居对电梯的需要,但她认为目前的设计并不理想,担心电梯建成后会带来另一些问题。

她指出:“根据这个设计,电梯和楼梯是隔开的。如果有陌生人来敲门说电梯坏了,要我开门让他从后门走到楼梯,我要冒险让他进来吗?”

她也说,屋前一旦筑起电梯井,现在能观赏到的风景就全被挡住了。她还必须为阳台装上窗花。

另一名居民陈伊琳(33岁,家庭主妇)则觉得陌生人能从电梯口探进组屋,影响了住户的安全和隐私。

当听到其他居民的顾虑,住在14楼的麦先生(60多岁,退休)自己画了设计图,想办法让电梯和楼梯相通。他也建议电梯井可采用透明设计,看起来较明亮美观。

另一名居民叶瑞祥(63岁,退休公务员)更在今年初自己做调查,看是否已有更多居民支持翻新。结果他发现,支持率虽然已提高,却还需多四户家庭的赞成才可过75%。

他无奈地说:“当然失望啦,我想赞成的居民都会失望,但既然是这样就算了。”他透露,如果电梯迟迟不能获得翻新,他会考虑搬家。

不过,迪舒沙还是感到乐观,并承诺继续和居民沟通。他说:“我们一直积极传达关怀年长者的信息,成功改变一些居民的想法。相信我们渐渐就会达到目标。”  

建屋局说,要让这类组屋享有每层停留的电梯,目前就只有这样的做法。它也说,如果情况显示多数居民已改而支持设计,而该区的基层组织顾问或翻新工作委员会希望展开正式的投票,它将同意他们的要求。

后港四座组屋 翻新展开后 居民还一知半解

在投下支持电梯翻新的一票时,住在后港22街第245座组屋的方炳华(59岁,退休)没有料到,自己日后会对设计有这么多不满。

他在工程展开后才发现新电梯井相当靠近住家阳台,而工程师基于安全理由,打算把阳台约1.5公尺的部分围起。

“刚开始我还以为他们就围一点点,后来听其他邻居说才知道他们要围这么多。”他于是召集20户受影响的居民签名请愿,通过议员潘惜玉要求建屋局修改设计。

和金文泰14道的两座组屋一样,后港1道、3道和22街的四座组屋当初也因不赞成把电梯口开在两层楼之间,而获建屋局建议在阳台增设一扇门直达电梯。和前者不同的是,四座组屋在前年9月以介于76%到92%的支持率,同意展开电梯翻新。

当记者走访这些组屋时,翻新工作已进行了一半,预计最迟明年中可竣工。然而,还是有居民对最终的“成品”没什么概念,例如不知电梯只能通往设在阳台的大门,不能通往别处。

方炳华楼上的邻居爱薇不喜欢电梯和楼梯隔开的设计。她认为,从电梯出来只能走向大门,对居民构成危险。她问道:“万一有歹徒在电梯口等候,我要往哪里逃?”

该区议员潘惜玉说,为了消除居民的担忧,当局把一些电梯口的围墙高度减了一半,并设紧急按钮供居民在发生火患或电梯故障时求救。当局也在电梯口装置通风铁片,避免外人窥探屋里的情况。

针对有居民仍不清楚电梯设计一事,潘惜玉回应说,她之前已花了相当多功夫向居民解释,也亲自走访一些单位。此外,建屋局官员也分头上门向居民讲解设计,并在正式投票前做了民意调查。在民意调查和正式投票的阶段,当局都有办展览让居民参观,投票通知书也附上宣传册,清楚讲解电梯设计和所需费用。

居住在后港3道第249座组屋的张捷荣(55岁,自雇者)就表示有听过议员的讲解和参观展览,非常清楚电梯的设计。

他说:“虽然挡住了风景,也变得不那么通风,但长远来看,拥有电梯更重要。老实说,这是个不错的点子,让坐轮椅、年长和没有力气爬楼梯的人都能受益。”

住在第251座组屋的黄世平(65岁,退休)则认为,住家有两个门也无妨。他说:“万一有火患,我们就有另一个逃生口。带多一把钥匙也是小事,反正现在每天都已经带一大串钥匙出门了。”

后记

今年初,淡滨尼两座四层楼分隔式组屋成为率先采用“一屋两门”设计完成电梯翻新的组屋。媒体本月初受邀参观其中一座组屋,了解设计如何解决了电梯不能在每层停留的问题。当时受访的住户普遍对这个方法感到满意。

笔者事后翻查过去资料,发现金文泰和后港的六座组屋两年前也在探讨是否采用类似设计,而它们都拒绝了之前的“半层楼”设计。

笔者于是向这些组屋的居民了解他们是否已采纳新设计,结果发现新设计在金文泰14道的两座组屋无法过关。后港的四座组屋则赞成采用新设计,电梯翻新在一年多前展开。

在走访金文泰组屋时,笔者发觉,年长居民较迫切希望拥有每层停留的电梯,对设计的的好坏意见不多。较年轻的居民则会更关注设计如何影响住家的布局和他们的隐私,宁愿等当局提出更好的方法才赞成翻新。

另一方面,后港的组屋虽通过了新设计,但还是有居民对它一知半解。有人看到电梯井逐渐成形,才发现设计并不称心,后悔当初没有仔细考虑。

从“半层楼”到“一屋两门”的设计,建屋局的出发点是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(政府把平均成本限制在每户最多3万元),尽量为居民提供电梯直达每层的便利。

然而,从受影响居民反应也可看到,最实际可行方法未必能尽善尽美。当局只能在限制中继续寻求突破,根据所得到的反馈继续改良设计。在有更好的设计出炉之前,居民唯一能做的,是在衡量他们的需要后,作出取舍。

No comments: